焦虑是对压力的自然情绪反应,但当它处于过度或压倒性时,会导致显著的身心健康问题。焦虑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这些因素可能源自内在的思维模式或外部压力源。了解焦虑的根源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它,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 外部压力源:指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引发的焦虑。这些压力源包括超出我们能力控制范围的情境或事件。 通常由于对情境的控制感缺失,导致应激反应。识别这些外部触发因素是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关键。冥想和正念等练习有助于建立应变能力,使个人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管理当前的压力源。
2. 内在思维模式:内在的思维模式塑造了我们如何解读事件、情境和自身。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我们人为地扭曲事实,让人感觉不安,扩大恐惧感。 这些被扭曲的认知在引发和持续焦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导致焦虑的内在思维模式包括如下:
• 灾难化:这种认知扭曲是指假设最坏的可能结果,通过夸大常常没有根据的恐惧来加剧焦虑。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想,“我会失去我的工作。。。。”
• 过度思考:这种模式涉及对情境、事件或决策的过度分析,通常会导致精神瘫痪和焦虑加剧。这是一个负面思维循环的过程,使得难以放下引发焦虑的想法并阻止继续前进。
• 完美主义:追求不切实际或无法达到的标准可能会引发显著的焦虑,尤其是当个体害怕未能达到期望值时,焦虑和不安就从心中产生,就会被一种挫败感紧紧地缠住,甚至于寝食不安。长此以往导致压力荷尔蒙的持续飙升,就会引起一系列地生理疾病,严重的人,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所以说设定合理现实的目标,看清并理解自己能干啥,不能干啥, 对于减轻这种类型的焦虑至关重要。
• 负面自我对话:我们如何与自己对话对我们的情绪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负面的内在对话,如“我不够好”、“我是个失败者”或“ 我应付不了这个“ 等等, 会加剧焦虑的感觉。这种模式侵蚀自信心并延续焦虑的恶性循环。所以说当面对挫折时,要心态平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聚焦在它们对未来带来的益处上,而不是过度地加大恐惧不安的感觉。长期自我贬低,会变得越来越缺乏自信,路也就越走越窄,无法提升自我,前途有限。
• 对评判或拒绝的恐惧:许多焦虑的思维源于对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担忧。对评判或拒绝的恐惧可能导致社交焦虑和自卑感,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要知道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不同,价值观各不相同。所以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有可能是认知上的扭曲,所以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评判和拒绝。但自己要从正面意义上来看这些评判,不要被这类评判和拒绝给吓住。如果这类评判是合理的,那应该感谢别人点醒了梦中的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再上一层楼。
3. 外部与内在因素的互动:外部压力源常常激活内在的思维模式, 如果是负面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就会放大焦虑感。这是因为外部触发因素与内在认知扭曲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焦虑加剧、不确定感增加和自我价值感受损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是焦虑的关键驱动力,而打破它如果没有意识和积极干预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接踵而至的就是HPA轴的持续激活,皮质醇的飙升,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有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伤害。
识别这些触发因素并学会挑战扭曲的思维模式是管理焦虑的关键步骤。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催眠技术对于帮助我们识别和重构负面思维模式,促进更健康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健康,特别有效。欢迎联系我们:info@nlpgym.nl.
